蹒跚的近义词(19个)
共找到 19 个蹒跚的近义词,分别如下:
- 踉跄
- 踟蹰
- 蹀躞
- 趔趄
- 蹒跹
- 踯躅
- 跄踉
- 蹒蹀
- 踉踉
- 趑趄
- 跛跛
- 跚跚
- 踉蹡
- 踬踣
- 蹒跼
- 跛踬
- 踉跄而行
- 步履维艰
- 步履蹒跛
所有近义词释义
- 踉跄 :形容走路不稳,脚步歪斜,摇摇晃晃的样子,常用于形容人因疲惫或受伤而行走困难。
- 踟蹰 :形容走路时犹豫不决,步伐缓慢,带有迟疑或徘徊的状态。
- 蹀躞 :形容小步行走或步伐不稳,常带有一种小心翼翼或不安的感觉。
- 趔趄 :形容走路时身体倾斜,脚步不稳,像是差点摔倒的样子。
- 蹒跹 :形容走路时步伐轻盈但略显不稳,有时也指舞姿摇曳。
- 踯躅 :形容走路时徘徊不前,步伐迟缓,常带有犹豫或不安的情绪。
- 跄踉 :形容走路时脚步不稳,身体摇晃,像是随时可能跌倒。
- 蹒蹀 :形容步伐缓慢且不平稳,常用于描述行走时的艰难状态。
- 踉踉 :形容走路时脚步不稳,身体摇晃,显得非常吃力。
- 趑趄 :形容走路时犹豫不前,步伐迟缓,带有不敢迈步的意思。
- 跛跛 :形容因腿脚不便而走路一瘸一拐,步伐不平稳。
- 跚跚 :形容走路缓慢且不稳,常用于描述年老或体弱者的行走状态。
- 踉蹡 :形容走路时脚步不稳,身体摇摆,显得吃力或狼狈。
- 踬踣 :形容走路时绊倒或跌跤,步伐不稳甚至摔倒。
- 蹒跼 :形容走路时步伐局促且不稳,常带有艰难或拘谨的感觉。
- 跛踬 :形容走路一瘸一拐且容易绊倒,步伐非常不平稳。
- 踉跄而行 :形容行走时脚步不稳,身体摇晃,显得十分吃力或狼狈。
- 步履维艰 :形容行走非常困难,步伐沉重,常用于描述处境艰难或身体虚弱。
- 步履蹒跛 :形容走路时一瘸一拐,步伐不稳,常指因伤病或年老导致的行走困难。
蹒跚的详细解释
蹒跚(pán shān)是一个形容词,用来形容人或动物走路时摇摇晃晃、不稳当的样子。这个词语通常带有一种缓慢、吃力的意味,暗示行走者可能因为年老、伤病或负重等原因而行动不便。
从字形来看,蹒跚的偏旁都与足部相关,生动地体现了与行走状态的联系。这个词语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,用来描绘老人、孩童或受伤者的步态,能够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。
使用蹒跚时,往往带有一定的同情或怜惜色彩。比如描写一位老人蹒跚着穿过马路,不仅能表现其行动不便,还能引发读者对老年群体的关注。这个词语的运用,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,富有感染力。
需要注意的是,蹒跚与踉跄、趔趄等词语虽然都表示行走不稳,但蹒跚更强调缓慢而持续的不稳状态,而后两者则偏向于突然的、短暂的不稳动作。
蹒跚的出处
- 佚名《诗经 小雅 采芑》:薄言采芑,于彼新田,于此中乡。方叔涖止,其车三千,师干之试。方叔率止,乘其四骐,四骐翼翼。路车有奭,簟茀鱼服,钩膺鞗革。彼蹒跚而行,载戢载祺。
- 庄周《庄子 逍遥游》:穷发之北,有冥海者,天池也。有鱼焉,其广数千里,未有知其修者,其名为鲲。有鸟焉,其名为鹏,背若泰山,翼若垂天之云,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,绝云气,负青天,然后图南,且适南冥也。斥鷃笑之曰:彼且奚适也?我腾跃而上,不过数仞而下,翱翔蓬蒿之间,此亦飞之至也。而彼且奚适也?此小大之辩也。彼蹒跚而行,亦何足道哉。
- 班固《汉书 贾谊传》:贾生年少,颇通诸子百家之书。文帝召以为博士。是时贾生年二十余,颇为帝所知,数召问以得失。贾生对策,帝善之,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。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,天下和洽,宜改正朔,易服色,法制度,定官名,兴礼乐。然帝蹒跚于旧,未之能行。
-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德行》:王戎七岁,尝与诸小儿游。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,诸儿竞走取之,唯戎不动。人问之,答曰:树在道边而多子,此必苦李。取之信然。诸小儿闻之,咸服其言。及长,风姿秀异,善清谈,然步履蹒跚,众人每笑之,戎不以为意。
-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:那老者白发苍苍,扶着一根拐杖,步履蹒跚,慢慢地走将过来,口中念念有词,似在祷告什么。林冲见了,忙下马拜问老者,老者却不答言,只是指着前面山路,示意林冲快走。
蹒跚的例句
- 那位老人拄着拐杖,蹒跚地走在乡间小路上,步伐虽慢却坚定。
- 小孩子刚学会走路,蹒跚着迈出每一步,模样十分可爱。
- 他在受伤后,蹒跚地从球场上退下,脸上却依然带着不服输的表情。
- 夜色中,一个身影蹒跚前行,似乎背负着沉重的负担。
- 经历了长途跋涉,疲惫的旅人蹒跚地走进村庄,寻找一处可以歇脚的地方。
- 老马在田间蹒跚地拉着车,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。
- 她扶着墙壁,蹒跚地站起身,眼神中透着一丝倔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