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怀若谷的反义词(35个)
共找到 35 个虚怀若谷的反义词,分别如下:
- 刚愎自用
- 夜郎自大
- 自高自大
- 目空一切
- 骄傲自满
- 自以为是
- 狂妄自大
- 不可一世
- 趾高气扬
- 盛气凌人
- 目中无人
- 好高骛远
- 妄自尊大
- 恃才傲物
- 高高在上
- 自命不凡
- 唯我独尊
- 目无余子
- 倨傲不恭
- 咄咄逼人
- 不可向迩
- 自视甚高
- 桀骜不驯
- 傲慢无礼
- 不屑一顾
- 自鸣得意
- 目高于顶
- 昂首挺胸
- 不可理喻
- 颐指气使
- 骄傲自大
- 目若无人
- 孤芳自赏
- 自大狂妄
- 高傲自负
所有近义词释义
- 刚愎自用 :形容一个人固执己见,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见,非常自以为是,缺乏谦虚的态度。
- 夜郎自大 :比喻人孤陋寡闻,却自以为是,目空一切,缺乏虚心学习的心态。
- 自高自大 :形容一个人过分高看自己,目中无人,不肯放下身段向他人请教。
- 目空一切 :形容人傲慢自大,看不起任何人或事物,缺乏包容和谦逊。
- 骄傲自满 :指人因取得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,不思进取,缺乏自省和谦虚。
- 自以为是 :形容人固执地认为自己总是对的,不愿接受不同意见,显得十分傲慢。
- 狂妄自大 :指人过分自信,言行嚣张,缺乏对他人意见的尊重和接纳。
- 不可一世 :形容人极其傲慢,觉得自己天下无敌,看不起周围的一切。
- 趾高气扬 :形容人得意忘形,态度傲慢,缺乏谦和与低调的品质。
- 盛气凌人 :指人气势逼人,态度高傲,常常以强势姿态压迫他人。
- 目中无人 :形容人非常自负,看不起他人,缺乏对别人的尊重和包容。
- 好高骛远 :指人眼高手低,总是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,缺乏脚踏实地的态度。
- 妄自尊大 :形容人毫无根据地自视甚高,缺乏自知之明和谦逊品质。
- 恃才傲物 :指人倚仗自己的才能而骄傲自大,看不起他人,缺乏包容心。
- 高高在上 :形容人态度傲慢,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,不愿与人平等交流。
- 自命不凡 :指人自认为与众不同,非常了不起,缺乏谦虚和自省的态度。
- 唯我独尊 :形容人自以为只有自己最重要,极端自大,缺乏对他人的尊重。
- 目无余子 :指人眼里容不下其他人,自视过高,缺乏平等和包容的心态。
- 倨傲不恭 :形容人态度傲慢无礼,对他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礼貌。
- 咄咄逼人 :指人言辞或态度咄咄逼人,气势凌厉,缺乏温和与谦逊。
- 不可向迩 :形容人态度高傲,难以接近,缺乏平易近人的品质。
- 自视甚高 :指人过分看重自己,觉得自己高人一等,缺乏谦和的态度。
- 桀骜不驯 :形容人性格刚烈倔强,不服管教,缺乏顺从和谦虚的心态。
- 傲慢无礼 :指人态度高傲,对他人不讲礼貌,缺乏尊重和包容。
- 不屑一顾 :形容人看不起他人或事物,态度轻蔑,缺乏平等相待的心态。
- 自鸣得意 :指人自我满足,沾沾自喜,缺乏自省和向他人学习的态度。
- 目高于顶 :形容人眼界极高,看不起周围的人或事物,显得非常傲慢。
- 昂首挺胸 :常用来形容人态度自信甚至有些傲慢,缺乏低调和谦逊。
- 不可理喻 :指人固执己见,无法沟通,缺乏接纳他人意见的胸怀。
- 颐指气使 :形容人态度傲慢,随意支使他人,缺乏平等和尊重的态度。
- 骄傲自大 :指人因自视过高而显得傲慢,缺乏谦虚和自省的品质。
- 目若无人 :形容人态度傲慢,视他人如无物,缺乏对他人的尊重。
- 孤芳自赏 :指人自命清高,只欣赏自己,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和包容。
- 自大狂妄 :形容人极其自负,言行嚣张,缺乏对他人意见的尊重。
- 高傲自负 :指人态度高傲,自以为是,缺乏谦虚和自知之明。
虚怀若谷的详细解释
虚怀若谷(xū huái ruò gǔ)是一个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语,形容人的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,能够容纳万物。这个词语常用来赞美那些谦虚谨慎、心胸开阔的人。
虚怀若谷体现了一种处世态度,强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他人和世界。拥有这种品质的人往往不骄不躁,善于倾听不同意见,能够接纳批评与建议。
在现实生活中,虚怀若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修养。它要求人们放下自我,保持谦逊,像空谷一样能够容纳各种声音。这种品质对于领导者尤为重要,能够帮助其广纳良言,做出更明智的决策。
虚怀若谷与骄傲自满形成鲜明对比。前者让人不断进步,后者则容易使人固步自封。培养这种品质需要长期的自省与修炼,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人生境界。
虚怀若谷的出处
- 老子《道德经》: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;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。是谓袭明。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师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智大迷,是谓要妙。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谿。为天下谿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,则为官长,故大制不割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;下德无为而有以为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;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。其致之也,谓天无以清,将恐裂;地无以宁,将恐废;神无以灵,将恐歇;谷无以盈,将恐竭;万物无以生,将恐灭;侯王无以贞,将恐蹶。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是以侯王自称孤、寡、不谷。此非以贱为本邪?非乎?故致数誉无誉。是故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为道。故建言有之: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,夷道若纇,上德若谷,大白若辱,广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,质真若渝,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,道隐无名。夫唯道,善贷且成。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人之所恶,唯孤、寡、不谷,而王公以为称。故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。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强梁者不得其死,吾将以为教父。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无有入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躁胜寒,静胜热,清静为天下正。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。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。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不为而成。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圣人常无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善者,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,德善。信者,吾信之;不信者,吾亦信之,德信。圣人在天下,歙歙焉,为天下浑其心,百姓皆注其耳目,圣人皆孩之。出生入死。生之徒,十有三;死之徒,十有三;人之生,动之于死地,亦十有三。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。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用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;长之育之,成之熟之,养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;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身不殆。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勤。开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。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用其光,复归其明,无遗身殃,是为袭常。使我介然有知,行于大道,唯施是畏。大道甚夷,而人好径。朝甚除,田甚芜,仓甚虚;服文彩,带利剑,厌饮食,财货有余;是为盗夸。非道也哉!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,子孙以祭祀不辍。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余;修之于乡,其德乃长;修之于邦,其德乃丰;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普。故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?以此。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蜂虿虺蛇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。骨弱筋柔而握固,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,精之至也。终日号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气曰强。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,不道早已。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塞其兑,闭其门,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,是谓玄同。故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。故为天下贵。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: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;人多利器,国家滋昏;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。故圣人云: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民自富;我无欲,而民自朴。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。孰知其极?其无正也。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。人之迷,其日固久。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治人事天,莫若啬。夫唯啬,是谓早服;早服谓之重积德;重积德则无不克;无不克则莫知其极;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;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;是谓深根固柢,长生久视之道。治大国,若烹小鲜。以道莅天下,其鬼不神;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伤人;非其神不伤人,圣人亦不伤人。夫两不相伤,故德交归焉。大国以下小国,则取小国;小国以下大国,则取大国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大国不过欲兼畜人,小国不过欲入事人。夫两者各得所欲,大者宜为下。道者,万物之奥。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尊,美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?不曰:求以得,有罪以免邪?故为天下贵。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。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;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。是以圣人犹难之,故终无难矣。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;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,无执故无失。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;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,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知此两者亦稽式。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。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,然后乃至大顺。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是以圣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天下皆谓我道大,似不肖。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若肖,久矣其细也夫!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,俭故能广,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今舍慈且勇,舍俭且广,舍后且先,死矣!夫慈,以战则胜,以守则固。天将救之,以慈卫之。善为士者,不武;善战者,不怒;善胜敌者,不与;善用人者,为之下。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古之极。用兵有言:吾不敢为主,而为客;不敢进寸,而退尺。是谓行无行,攘无臂,扔无敌,执无兵。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。故抗兵相若,哀者胜矣。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言有宗,事有君。夫唯无知,是以不我知。知我者希,则我者贵。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。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也。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民不畏威,则大威至。无狎其所居,无厌其所生。夫唯不厌,是以不厌。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故去彼取此。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此两者,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是以圣人犹难之。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天之道,其犹张弓欤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;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,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,唯有道者。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。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是以圣人云: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谓天下王。正言若反。和大怨,必有余怨;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小国寡民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;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虽有舟舆,无所乘之;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。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,不相往来。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
- 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:夫以四海之广,士民之众,委全天下以自任,诚亦劳矣。而又分任豪英,虚怀若谷,下士延宾,如此则天下孰敢不服?
- 张廷玉等《明史》:公之治民也,虚怀若谷,不以己长而人短,倾心接纳,士民皆乐为之用,治绩卓然可观。
- 班固《汉书》:太宗皇帝聪明睿智,虚怀若谷,纳谏如流,群臣直言不讳,故天下归心,政通人和。
- 范晔《后汉书》:光武帝宽仁大度,虚怀若谷,每闻忠言,虽逆耳而不怒,反自省察,是以得贤臣辅佐,复兴汉室。
虚怀若谷的例句
- 他为人谦逊,总是虚怀若谷,从不以自己的成就自居。
- 作为一名学者,她始终保持虚怀若谷的态度,乐于倾听不同意见并从中学习。
- 尽管他在行业内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但他依然虚怀若谷,对待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。
- 团队中的年轻成员常常被他的虚怀若谷所感染,愿意向他请教各种问题。
- 在学术讨论中,她展现出了虚怀若谷的精神,不仅提出自己的见解,也认真吸纳他人的观点。
- 公司领导以虚怀若谷的胸怀接纳员工的建议,这种开放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尊重。
- 即使面对批评,他也能虚怀若谷,冷静分析自己的不足,并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