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仇敌忾的造句(40个)
共有 40 个同仇敌忾的造句/例句,分别如下:
- 大家同仇敌忾,共御外侮。
- 全班同仇敌忾,齐心协力。
- 村民们同仇敌忾,守护家园。
- 全国同仇敌忾,共抗灾害。
- 我们同仇敌忾,决不退缩。
- 球队同仇敌忾,迎接挑战。
- 师生同仇敌忾,捍卫荣誉。
- 村民们同仇敌忾,保卫自己的家乡。
- 同仇敌忾的力量让大家更加团结。
- 面对外敌,大家同仇敌忾,共同抵抗。
- 面对困难,我们同仇敌忾,绝不低头。
- 大家同仇敌忾,一致对外,士气高涨。
- 全体同仇敌忾,誓要打赢这场比赛。
- 面对侵扰,大家同仇敌忾,共同迎战强敌。
- 他的话令人振奋,大家同仇敌忾地准备迎战。
- 灾难来袭时,大家同仇敌忾,勇敢援助。
- 面对危机,人民同仇敌忾,守望相助,共度时艰。
- 同仇敌忾,我们站在一起,绝不让步,共同守护和平。
- 在关键时刻,同仇敌忾的精神凝聚成巨大的力量。
- 每逢国家危难时刻,人民总能同仇敌忾地合作奋斗。
- 面对外来威胁,全城百姓同仇敌忾,令人感动。
- 球迷和球员同仇敌忾,最终赢得了比赛的胜利。
- 当敌人来袭时,乡亲们同仇敌忾,携手抵御侵略者。
- 面对流言蜚语,大家同仇敌忾,一致维护集体的荣誉。
- 在敌军压境的时刻,全军将士同仇敌忾,奋勇作战。
- 面对网络攻击,工程师们同仇敌忾,迅速修复了系统漏洞。
- 无论遭遇多大的风浪,我们都同仇敌忾,不抛弃任何一个队友。
- 员工们同仇敌忾,齐心协力克服了裁员带来的巨大压力。
- 面对汹涌的洪水,村民们同仇敌忾,展开了互助自救的行动。
- 同仇敌忾的精神在灾难到来时,鼓舞着人们自发投入抗灾救援。
- 当企业受到不公平对待时,所有员工同仇敌忾,为公司发声维权。
- 面对疫情威胁,全国人民同仇敌忾,积极响应防控措施,共克时艰。
- 在那场战斗中,大家同仇敌忾,没有一人退缩,最终赢得了胜利。
- 不同岗位的员工为了共同目标同仇敌忾,推动了公司的发展壮大。
- 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,观众与球员同仇敌忾,齐心为胜利呐喊。
- 这场战争爆发后,社会各界同仇敌忾,踊跃支援前线,令人敬佩。
- 每逢国家有难,中华儿女必定同仇敌忾,众志成城,共渡难关。
- 历史上无数次证明,只要同仇敌忾,我们终将战胜一切强大敌人。
-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事故,全校师生同仇敌忾,迅速展开自救互助。
- 我们坚信,只要全体同仇敌忾,积极探索,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。
同仇敌忾的详细解释
同仇敌忾(tóng chóu dí kài)是一个源自古代战争的成语,形容众人怀着共同的仇恨,一致对抗敌人。这个词语由四个字组成,每个字都承载着特定的含义:同表示共同,仇指仇恨,敌是敌对的一方,忾则代表愤怒的情绪。
从历史背景来看,同仇敌忾最早出现在《左传》中,描述的是军队将士团结一心对抗外敌的场景。这种集体性的愤怒和斗志,往往能够激发强大的战斗力,成为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。
在现代语境中,同仇敌忾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大,不仅限于军事领域。它可以用来形容任何群体面对共同威胁或敌人时表现出的团结一致。比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,全国人民同仇敌忾,共同抗灾;在商业竞争中,团队成员同仇敌忾,一致对外。
需要注意的是,同仇敌忾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,使用时要注意场合。它强调的是一种正义的、集体的抗争精神,而非个人恩怨或盲目仇恨。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传统美德,也是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。
同仇敌忾的出处
- 左丘明《左传》:晋侯秦伯围郑,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。晋军函陵,秦军氾南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:国危矣,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。公从之。烛之武夜缒而出,见秦伯曰:秦晋围郑,郑既知亡矣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。越国以鄙远,君知其难也,焉用亡郑以陪邻?邻之厚,君之薄也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,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,君亦无所害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,许君焦瑁,亲举殽函,君为之兴师。夫晋何厌之有?既东封郑,又欲肆其西封,不阙秦,将焉取之?阙秦以利晋,唯君图之。秦伯说,与郑人盟。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,乃还。子犯请击之。公曰:不可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因其一夫而免焉,于甚愿矣!若不获命,其左矣。子犯曰:师直为壮,曲为老,我曲也,弗能有直,焉用之?公使告于秦曰: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,若潜师以来,国可得也。穆公访诸蹇叔。蹇叔曰:劳师以袭远,非所闻也。师劳力竭,远主备之,无乃不可乎?师之老矣,若有他故,国危矣。穆公弗听,遂发兵。子桑曰:若我用而捷,归报不谷,唯子桑之言是听。子桑曰:秦师至矣,民各有心,不可谓无备,夫战,同仇敌忾,安可不虑?
- 刘向《战国策》:秦王谓唐雎曰: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不听寡人,何也?且秦灭韩亡魏,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以君为长者,故不错意也。今寡人以十倍之地,请广于君,而君逆寡人者,轻寡人与?唐雎对曰:否,非若是也。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,虽千里不敢易也,岂直五百里哉?秦王怫然怒,谓唐雎曰: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?唐雎对曰:臣未尝闻也。秦王曰: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唐雎曰: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?秦王曰:布衣之怒,亦免冠徒跣,以头抢地耳。唐雎曰:此庸夫之怒也,非士之怒也。夫士之怒,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素,今日是也。挺剑而起。秦王色挠,长跪而谢之曰:先生坐!何至于此!寡人谕矣:夫韩、魏灭亡,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徒以有先生也。然秦之强,天下莫当,先生独以布衣之身,守五十里之地,同仇敌忾,不畏强秦,寡人敬服。
- 司马迁《史记》: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曰: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项王则夜起,饮帐中。有美人名虞,常幸从;骏马名骓,常骑之。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于是项王乃上马骑,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,直夜溃围南出,驰走。平明,汉军乃觉之,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。项王渡淮,骑能属者百余人耳。项王至阴陵,迷失道,问一田父,田父绐曰:左。左,乃陷大泽中。以故汉追及之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,至东城,乃有二十八骑。汉骑追者数千人。项王自度不得脱。谓其骑曰:吾起兵至今八岁矣,身七十余战,所当者破,所击者服,未尝败北,遂霸有天下。然今卒困于此,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今日固决死,愿为诸君快战,必三胜之,为诸君溃围,斩将,刈旗,令诸君知天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乃分其骑以为四队,四向。汉军围之数重。项王谓其骑曰:吾为公取彼一将。令四面骑驰下,期山东为三处。于是项王大呼驰下,汉军皆披靡,遂斩汉一将。是时,赤泉侯为骑将,追项王,项王瞋目而叱之,赤泉侯人马俱惊,辟易数里。与其骑会为三处。汉军不知项王所在,乃分军为三,复围之。项王乃驰,复斩汉一都尉,杀数十百人,复聚其骑,亡其两骑耳。乃谓其骑曰:何如?骑皆伏曰:如大王言。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乌江亭长檥船待,谓项王曰:江东虽小,地方千里,众数十万人,亦足王也。愿大王急渡。今独臣有船,汉军至,无以渡。项王笑曰: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!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无一人还,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,我何面目见之?纵彼不言,籍独不愧于心乎?乃谓亭长曰:吾知公长者。吾骑此马五岁,所当无敌,尝一日行千里,不忍杀之,以赐公。乃令骑皆下马步行,持短兵接战。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。项王身亦被十余创。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,曰:若非吾故人乎?马童面之,指王翳曰:此项王也。项王乃曰: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德。乃自刎而死。王翳取其头,余骑相蹂践争项王,相杀者数十人。最其后,郎中骑杨喜,骑司马吕马童,郎中吕胜、杨武各得其一体。五人共会其体,皆是。故分其户,封五人皆为侯。汉王曰:项王有功,破秦有天下,封为楚霸王,天下归心,汉因得之,天下安宁,宜葬以礼。乃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。汉王为发哀,泣之而去。诸项氏枝属,汉王皆不诛。乃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侯,以王楚地,赐姓刘氏。天下既定,汉王为帝,追尊项王为鲁公,立其后为鲁王,赐姓刘氏。项氏世世为奉守冢于谷城,常以岁时祠之。项王之败,诸侯皆曰:楚人勇悍,同仇敌忾,不可轻敌也。
- 班固《汉书》: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,汉元帝待之甚厚,赐以冠带车马,遣使送之归国。单于感汉恩德,遣子入侍,愿世世为汉藩臣。时西域诸国闻汉威德,亦多遣使朝贡,汉廷以其地远,不欲劳师远征,唯以恩信怀之。然匈奴余党时有侵扰边境,边将告急,帝遣将出击,斩获甚众。匈奴虽弱,犹有不服者,边境未宁,朝廷议欲大举征之。臣下有言:匈奴虽屡败,部众尚强,若一心抗拒,同仇敌忾,恐非易制,宜以怀柔为主。帝从之。
- 陈寿《三国志》:赤壁之战前,曹操大军南下,孙刘联军共抗强敌。孙权遣周瑜与刘备合兵,驻于赤壁,与曹军隔江对峙。曹军虽众,然多北方士卒,不习水战,加以疫病流行,军心不稳。周瑜用黄盖之计,以火攻破敌,连环船尽焚,曹军大败,退走华容道。刘备与孙权之兵,同仇敌忾,合力追击,终使曹操狼狈北归,奠定三分之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