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流合污的近义词(33个)
共找到 33 个同流合污的近义词,分别如下:
- 狼狈为奸
- 沆瀣一气
- 朋比为奸
- 臭味相投
- 串通一气
- 勾结成党
- 结党营私
- 同恶相济
- 同恶相求
- 一丘之貉
- 同气相求
- 为虎作伥
- 助纣为虐
- 相互勾结
- 同谋共济
- 党同伐异
- 拉帮结派
- 勾心斗角
- 同病相怜
- 物以类聚
- 同声相应
- 志同道合
- 一鼻孔出气
- 一唱一和
- 通同作弊
- 内外勾结
- 同伙作案
- 结为一体
- 联合一致
- 串通作弊
- 同恶共济
- 推波助澜
- 狐朋狗友
所有近义词释义
- 狼狈为奸 :形容两个人勾结在一起做坏事,彼此配合,共同作恶。
- 沆瀣一气 :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,共同为非作歹。
- 朋比为奸 :指结党营私,互相勾结,共同做不法之事。
- 臭味相投 :形容志趣相同的人走到一起,尤其是指品行不好的人相互结交。
- 串通一气 :指几个人暗中联合,共同策划不正当的行为。
- 勾结成党 :形容联合起来形成小团体,共同谋取私利或做坏事。
- 结党营私 :指拉帮结派,为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而行动。
- 同恶相济 :指品行恶劣的人相互帮助,共同作恶。
- 同恶相求 :形容作恶之人相互依靠,彼此寻求支持。
- 一丘之貉 :比喻一类人品行相似,常用于贬义,指同样不好的人。
- 同气相求 :指志趣相同的人相互吸引,常用于贬义指不良之人互相勾结。
- 为虎作伥 :比喻帮助恶人做坏事,助纣为虐的意思。
- 助纣为虐 :指帮助坏人做恶事,助长恶势力的行为。
- 相互勾结 :形容彼此之间暗中联合,共同谋取不正当利益。
- 同谋共济 :指共同策划并相互配合,多用于贬义指不良行为。
- 党同伐异 :指结党排斥异己,联合一致对付不同意见的人。
- 拉帮结派 :形容联合一些人形成小团体,排除异己或谋取私利。
- 勾心斗角 :指暗中算计,互相倾轧,有时也暗示联合对付他人。
- 同病相怜 :本意是同病者相互同情,也可引申为有同样缺点的人相互吸引。
- 物以类聚 :指同类事物聚集在一起,常用来形容品性相似的人相互结交。
- 同声相应 :指声音相同则相互呼应,可引申为志趣相投者相互联合。
- 志同道合 :原指志向一致,可在特定语境下指不良之人因共同目标而联合。
- 一鼻孔出气 :比喻几个人意见完全一致,常常用于贬义指共同作恶。
- 一唱一和 :比喻相互配合,彼此呼应,有时指共同策划不良之事。
- 通同作弊 :指暗中联合,共同进行欺骗或不法行为。
- 内外勾结 :指内部与外部人员联合起来,共同谋取不正当利益。
- 同伙作案 :指一群人联合起来共同实施违法或不良行为。
- 结为一体 :指联合成为一个整体,可在贬义语境下指不良团体的结合。
- 联合一致 :指共同联合,行动一致,有时用于指不良目的的联合。
- 串通作弊 :指暗中联合,共同进行欺骗或违规行为。
- 同恶共济 :指品行不端的人相互帮助,共同实施不良行为。
- 推波助澜 :比喻助长不良风气或事态发展,常指与他人共同加剧恶果。
- 狐朋狗友 :指品行不端的朋友,形容不良之人的交往圈子。
同流合污的详细解释
同流合污(tóng liú hé wū)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与坏人坏事混在一起,随波逐流,甚至参与其中。这个词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来批评那些放弃原则、与恶势力勾结的人。
同流合污的字面意思是与污浊的水流混在一起。这里的流指的是水流,污指的是脏污。比喻一个人原本可能清白正直,但后来受到环境影响,与品行不端的人为伍,最终自己也变得堕落。
这个成语常用来警示人们要坚持原则,保持独立人格。在现实生活中,有些人为了利益或出于畏惧,选择与不良风气同流合污,最终不仅害人害己,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危害。
需要注意的是,同流合污强调的是主动选择与坏人坏事为伍,而不是被动受到不良影响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明知不对却仍然参与其中的行为。
同流合污的出处
- 孟子《孟子 尽心下》:故曰:或劳心,或劳力;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;治于人者食人,治人者食于人,天下之通义也。当尧之时,天下犹未平,洪水横流,泛滥于天下,草木畅茂,禽兽繁殖,五谷不登,禽兽逼人,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,尧独忧之,举舜而敷治焉。舜使益掌火,益烈山泽而焚之,禽兽逃匿。禹疏九河,瀹济漯而注诸海,决汝汉,排淮泗而注之江,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。当是时也,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,虽欲耕,得乎?后稷教民稼穑,树艺五谷,五谷熟而民人育。人之有道也,饱食、暖衣、逸居而无教,则近于禽兽。圣人有忧之,使契为司徒,教以人伦: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放勋曰:劳之来之,匡之直之,辅之翼之,使自得之,又从而振德之。圣人之忧民如此,而暇耕乎?尧以不得舜为己忧,舜以不得禹、皋陶为己忧。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,农夫也。分人以财谓之惠,教人以善谓之忠,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。是故以天下与人易,为天下得人难。孔子曰:大哉尧之为君!惟天为大,惟尧则之,荡荡乎民无能名焉!君哉舜也!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!尧舜之治天下,岂无所用其心哉?亦不用于耕耳。吾闻用夏变夷者,未闻变于夷者也。陈良,楚产也,悦周公、仲尼之道,北学于中国。北方之学者,未能或之先也。彼所谓豪杰之士也。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,师死而遂倍之。昔者孔子没,三年之外,门人治任将归,入揖于子贡,相向而哭,皆失声,然后归。子贡反,筑室于场,独居三年,然后归。他日,子夏、子张、子游以有若似圣人,欲以所事孔子事之,强曾子。曾子曰:不可,江汉以濯之,秋阳以暴之,皜皜乎不可尚已。今也则亡,未闻道也。陈良之徒,陈良之徒与?于其死也,其徒皆吊焉。夫子病,无可吊也,吾丧哉!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?善之与恶,相去若何?大舜有大焉,善与人同,舍己从人,乐取于人以为善。自耕稼、陶、渔以至为帝,无非取于人者。取诸人以为善,是与人为善者也。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。舜明于庶物,察于人伦,由仁义行,非行仁义也。尧舜之道,不以仁义,而以道行之也。尧舜之仁不遍爱人,所以恶用乐?尧舜之义不遍敬人,所以恶用礼?礼乐不兴,则刑罚不中;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错手足。昔者圣人之作易也,幽赞于神明而生蓍,参天两地而倚数,观变于阴阳而立卦,发挥于刚柔而生爻,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,穷理尽性以至于命。昔者圣人之作易也,将以顺性命之理,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,立地之道曰柔与刚,立人之道曰仁与义。兼三才而两之,故易六画而成卦。分阴分阳,迭用柔刚,故易六位而成章。昔者圣人之作易也,将以遵道而行,理天下也。易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吾于易也,闻命而已矣。孔子曰:不占而已矣。孟子曰:行一不义,杀一不辜,而得天下,皆不为也。是故君子宁可丧身亡家,不可作不义。是故士穷不失义,达不离道。穷不失义,故士得己焉;达不离道,故民不失望焉。古之人,得志,泽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见于世。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。所恶于智者,为其凿也。与其不降志,同流合污,宁喈喈然高揖九州岛也。
- 韩非《韩非子 显学》:今世之学士语治者,多曰:与贫富,使贫富之等,均贫富之差,此所谓均也。圣王不加少于此,而加多于彼,奚以异?圣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三:一曰利,二曰威,三曰名。夫利者所以得民也,威者所以行令也,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。不可无数而待尽,法不狃于时俗,赏罚必信,此强秦之所以起,晋之所以亡也。故有道之士,立取舍,行礼义,居则自修,治则治人,事君则忠,事亲则孝,交友则信。是以上下之形固,治乱之分明,天下之本立矣。然则明分辱,名尊卑,则治之要也。夫凡人之患,蔽于一曲,而暗于大理。治国者患法术之不明,使士同流合污,故明主推德而制之。
- 司马迁《史记 酷吏列传》:宁成家居,上欲以为郡守。御史大夫公孙弘曰:臣居山东,闻宁成之治,残酷如狼,民不堪命,恐非仁人。若使治郡,恐民不安,愿陛下察之。成闻,恨弘,弘亦恶之。后成坐法免,家居。上以弘为相,成乃上书告弘罪。弘惧,自陈病,乞骸骨。上不许,强起之。成又数言事,欲以动弘,弘不听,终不与言。成遂去,隐于市井,然犹与豪猾交通,同流合污,不可禁也。
- 司马光《资治通鉴 唐纪》:时朝廷多事,纲纪不振,官吏贪赃枉法,百姓苦不堪言。臣闻国家之治,在于选贤任能,若使小人得志,君子退避,则朝堂之上,同流合污,何以正风纪?臣请陛下严惩不法之徒,以正视听。
- 张廷玉《明史 宦官传》:魏忠贤专权,朝臣多附之,畏其势而不敢言,甚者同流合污,助纣为虐,陷害忠良,致使朝政日非,国势衰弱,民怨沸腾,实为明之大患也。
同流合污的例句
- 他原本是个正直的人,但为了利益最终选择了同流合污,与那些不法分子混在一起。
- 在这个腐败的环境中,很多人为了保住职位不得不同流合污。
- 她宁愿辞职,也不愿与那些品行不端的人同流合污。
- 社会风气如此败坏,有些人即便有心向善,也很难不被拉下水,最终同流合污。
- 他告诫自己,无论外界如何诱惑,都绝不同流合污,要坚守自己的底线。
- 在这样的圈子里,如果你不同流合污,就很难立足,甚至会被排挤出局。
- 历史上有许多原本清廉的官员,因为无法抵挡权力的诱惑,最终同流合污,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。